效果圖呈現:
布展綜述
甜城興衰史時間線梳理
清朝康熙年間
福建人曾達一在內江落戶,從福建引進甘蔗種,興辦制糖作坊,從此開啟了內江種蔗制糖的歷史。
清末鼎盛時期
內江種蔗面積一度占到總耕地面積的1/2,糖坊、漏棚達3000多家,與福建、臺灣并稱三大糖業基地,更以“甜城”之名廣為人知。
新中國成立后
內江糖廠被列入國家“一五”工業建設重點,成為了新中國第一家自行設計、制造、安裝的現代化制糖企業,也是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最早建設成的大型機械化糖廠。巔峰時期,內江糖廠日榨甘蔗1500噸,在職職工近2000人,是西南第一,亞洲第三的大型制糖工廠;內江的人口總量和工業經濟總量,也都達到了僅次于成都和重慶的全省第三,號稱“內老三”。
90年代開始
內江制糖業形勢急轉直下。內江首先受到北方,廣西,云南等地的低成本糖業沖擊,其次又經歷了1991年營銷制度改革,食糖從統購包銷改為自主經營,導致長期與市場脫軌,缺少足夠銷售渠道的糖廠,庫存大幅積壓,價格直線雪崩。與此同時,大批新興企業也憑借新穎的管理理念,先進的設備和技術,不斷后來居上。最終,成本、市場、技術同時受困的內江糖業,在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中出局退場。
1993年4月
內江糖廠開始出售制糖設備,1997年,內江十家國有糖廠已經無一家幸存。2001年,內江糖廠廠區低價出售。2002年,內江糖業整體退出,內江糖廠、銀山糖廠、球溪糖廠都納入破產關閉計劃。
2021年
內江著力打造產業內江、生態內江、甜蜜內江“三個內江”,加快建設成渝發展主軸中心城市,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內江。.
2022年
建設成渝發展主軸產業強市和區域物流樞紐。
2023年
打造“中國甜食之都”,重塑內江的“甜城”名片。
甜文化解讀
嗜甜是人類的本質。
在原始社會時期,蜂蜜和漿果就成為人類補充能量的最好食物,甜味帶來的愉悅感被深深刻入人類的基因里。
在西方,早在7、8世紀,
阿拉伯人給歐洲人帶來了對糖的認識和制糖技術,
甘蔗種植和制糖業在地中海地區及大西洋諸島發展起來。
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,蔗糖生產逐漸走向規?;?、機械化,
并被納入到全球貿易市場。
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國家之一,
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后,種植甘蔗日益興盛,
開啟了糖業的發展。
而內江在中國糖業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。
內江甜~歷史
內江種植甘蔗已有上千年的歷史,早在唐宋年間就是四川甘蔗的主要產地。以甘蔗為原料的制糖業始于南宋,延于明代,盛于清代。清初“湖廣填四川”,福建移民曾達一引來含糖量和產量更高的蔗種。隨著甘蔗種植、蜜餞制作和制糖業的發展,內江有了“中國蜜餞之鄉”的美譽,并贏得了“甜城”的美稱。
千年糖史積淀了深厚的內江甜文化資產——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蜜餞制作、黃氏吹糖人技藝、沱江號子,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中曾氏糖畫制作技藝、威遠“黃老五”花生酥制作技藝等,成為內江甜的文化符號?!爸袊鵁o花果之鄉”“中國血橙之鄉”“中國天冬之鄉”等美譽,為內江甜食產業注入蝶變新生的活力。內江糖廠、曾家大院等舊址,成為“甜文化”研學游的必訪之地,亦使內江甜文化愈發燦爛。
內江甜~人杰
內江糖業的蓬勃發展得益于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,更是源于無數先輩的推動和見證。除了福建移民曾達一,種甘蔗、開糖坊,拉開了內江三百年糖史新序幕,還有見證糖業發展的周恩來、豐子愷、馮玉祥、彭德懷、賀龍、沈從文等先輩都為推動內江糖業和甜文化做出了深厚貢獻。
內江甜~產業
時過境遷,當糖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,甜蜜文化已融在內江這座城市的骨子里。如今,從威遠的“黃老五”花生酥到無花果系列產品,從資中“趙老師”花生酥到資中血橙系列產品,從隆昌的旺旺休閑甜味零食到“內江版”紅牛風味飲料……細數內江甜味食品,各市、縣、區都有各自的“甜”產業。內江正以構建“甜品”“甜飲”“甜果”為主體的食品產業體系,鼓勵發展休閑食品、功能飲料、水果精深加工、預制菜等細分產業,創建一批主業鮮明、配套完善的食品產業園區,打造“中國甜食之都”。
內江甜~生活
千年糖史已將“甜”深植于內江的城市基因,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“人文甜”、多元甜味食品的“美食甜”、優質旅游資源和宜人氣候的“環境甜”……,內江甜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,吸引著人們的目光。
內江甜~未來
如今在人們追求健康的需求下,“低糖”、“零糖”食品大行其道,內江甜路在何方?
內江市工業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草擬了《內江市發展甜味食品產業 打造“中國甜食之都”實施方案》。針對當代人關心的甜味與健康如何平衡的問題特別提出:支持企業開展全方位、寬領域的食品科學研究,開發綠色、健康、高附加值精深加工綠色產品;推動技術賦能,重點支持川菜工業化、食品低脂低鹽低糖控制等領域的技術攻關,推動“傳統甜”走向“健康甜”。
內 江 甜 文 化 中 心 | |||
---|---|---|---|
一級標題 | 二級標題 | 展示內容 | 展陳手段 |
序廳 | / | 前言,形象墻,藝術字,接待臺,營造氛圍。LED屏:展示內江區域概況,地理地貌,氣候水文,讓觀眾了解內江成為中國甜城的各類基礎條件,展示內江甜味源頭。 | LED屏,藝術造型墻 |
甜城甜味 | 甜·憶 | 追溯歷史,依照時間順序,梳理內江甜城發展脈絡。如一幅《清明上河圖》似的畫卷,將各類場景鋪開,分別展示:南宋,明朝時期內江手工制糖歷史;清代曾達一將甘蔗由福建引入內江,開啟內江制糖大業;自清朝到建國后,內江制糖經濟突飛猛進,毛澤東,周恩來,賀龍、聶榮臻,切·格瓦拉等國內外重要領導人都曾到過糖廠視察等重要時間節點。 以此體現內江甜城從誕生,到產業鼎盛的輝煌故事。讓觀眾感悟千百年來內江這座城市所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足跡,解讀內江甜城的興衰變化,體會這座城市風雨兼程,生生不息的蓬勃精神。 | 糖坊、漏棚等場景打造;老照片實物,領導考察糖廠投影,購糖場景還原。清代之前的場景如水墨畫卷,近現代場景利用雕塑、蠟像等實體場景構建,利用AR、VR等技術增強互動體驗 |
甜·象 | 內江甜味經濟,凸顯內江甜產業鏈,產業集群,產業矩陣,產業體系,產業基地,甜味+配套產業鏈等。 2.以場景化方式打造內江人民吃、住、行、游、娛、購等甜蜜幸福生活的精神追求,體現藝術,科技與生活的結合。 | 折幕+電子沙盤 | |
情景化打造,投影 | |||
世界甜味 | 甜·未 | 1.科普世界糖文化、甜文化起源歷史,發展狀況,全球制糖工藝的異同,全球最新甜相關的產品,展示內江與世界各制糖大國的接軌現狀。 2.展示內江為中國糖產業做出的貢獻,展示最新的甜味成果,以及內江甜城對未來五年內的發展規劃與美好愿景。 | 實物、制糖體驗裝置 |
笑臉CAVE空間 | |||
尾廳 | / | 簽名合影留念,在特定節日參觀展館可送給觀眾限定禮物。 | 簽名合影裝置 |
區域位置 | 功能作用 | 配套設施 |
---|---|---|
甜曉集 | 展示內江主要企業及甜產品針對游客的零售區(To C) | 實物商品,休息設施 |
甜易廳 | 內江甜與外地政府、客商的商務洽談區(To B) | 簽約臺,會議廳,多媒體設備 |
甜學社 | 甜文化學術研討、交流及相關沙龍區 | 學術活動廳,LED大屏,可活動桌椅等設施 |
為強化文化氛圍,可將附近街區與背后濕地公園納入整體規劃,配合甜文化中心,以時下流行的休閑生活方式與光電技術打造主題場景,展現內江甜蜜生活圖卷:
1、印象甜城
以歷史甜城為文化基底,融合當代內江甜蜜生活打造主題街區(如:成都寬窄巷子/交子大道、西安大唐不夜城),除甜產品及各類文創項目外,衍生更符合當下潮流與審美的體驗場景。
2、甜蜜江灣
結合江灣與濕地景觀,打造主題燈光夜景,營造甜蜜、溫馨的夜間氛圍。
3、甜城水幕
利用江景資源,打造水幕燈光秀,展現以內江甜文化為主的視聽盛宴,聚合人氣的同時,強化市民與游客的打卡感受,提升城市價值。
4、甜蜜營地
于濕地公園規劃露營區,配備帳篷、野餐墊等打造露營地,聚合區域人氣,展現甜蜜生活氛圍。
5、甜藝工坊
以傳統手作技藝為核心,邀請蜜餞制作匠人、黃氏吹糖人、曾氏糖畫制作匠人、威遠“黃老五”花生酥制作匠人現場制作,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,同時,游客可根據匠人指導,參與DIY手工體驗。
6、甜餐輕飲
于濕地公園設置包含咖啡、茶飲、時尚餐飲在內的輕餐飲業態,為區域聚集人氣的同時,供游客休憩、品嘗甜城美食,感受內江“甜味”生活。
項目定位
策案詮釋
甜文化展示平臺
承載內江甜歷史人文,彰顯內江城市文化底蘊,助力打造內江甜城形象。
甜產品展示平臺
以展示內江甜產品為核心,將內江甜推向大眾;同時,匯集國內外特色優質甜食,打造世界甜產品展示中心。
甜產業推廣平臺
整合產業資源,為內江乃至國內外甜企搭建一個展銷一體、線上線下聯動的推廣平臺,推動甜產業發展。
甜生活體驗平臺
跟隨內江城市生活的節奏,融入悠閑娛樂元素,展現獨屬內江的甜蜜生活方式。
之于政府
內地政府:引領內江甜產業發展,展示內江甜的城市名片,境外政府:中國甜文化展示與交流窗口,促進國際甜文化交流。
之于B端
甜產業交流中心與甜產品推廣平臺,促進甜產業的蓬勃發展。
之于C端
內江市民:內江甜蜜生活場,樹立城市自豪感;外地游客:內江城市打卡地,內江甜蜜生活體驗場。
項目將全面展示內江甜文化,旨在通過聲光電等現代化科技化手段,將內江之甜具象化、形象化、成為使受眾可看、可賞、可學、可互動的交互展示中心。
在本項目中,展館將集示范、科普、互動、體驗、創新、開放、合作、研發、共享為一體,致力于成為點亮中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甜文化的一盞明燈。